您好,欢迎访问我们的官方网站,我们澳门·银河官方网站

成功案例
联系我们
  • 手机:
  • 电 话:
  • 邮 箱:
  • 地 址:
当前位置:首页>>成功案例
成功案例

学生发展性评价(案例--论文)

时间:2023-08-21 19:02:13 作者:佚名 点击:199次

小学成绩好的人在这里发帖子没有?最后成功的是成绩好的吗?希望小学老师能够看到这些,成绩说明的只是暂时的,一个人的成功是要什么时候评价呢?

……(新文秘网省略1407字,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)……

他的无限性和多维的精神世界也在分数中泯灭了……有多少儿童和少年早晨上学‘像是去受苦刑’……灾难不仅在于他们走出学校时是个失败者,而且还在于一回忆起学校都终生感到痛心,并对严肃的阅读和书本毫无兴趣。”

案例二:制造自卑者的评价

新千年的第一个春节将至,我却不能欢欢喜喜过个年,因为我在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经历了惨痛的失败,我们的名次被排在一张大表上公布于众,这样一来,每个学生的成绩都被公告到一个‘位置’上,老师把我们分成了三六九等。每周六我们学校有提高班,可提高班也有一二班之分,一班专为成绩好的学生准备,而二班说白了就是补差班,老师还规定多少分以下的必须参加,让同学们间的等级更分明。最让人伤心的是一遇到难一点儿的题,老师就对“差生” 说:'这题太难了,你们不用做……'。

案例三:第十名现象

杭州市天长小学的周武老师有意识的对1990年前后毕业的150名小学生做了跟踪调查,结果在这些如今已上大学或工作的学生中发现,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学生,却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,并成长为”栋梁型”人才.相反,有些当年备受老师宠爱、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,长大后却淡出优秀行列,甚至在其后的工作和就业等方面屡屡受挫.

案例四:屠夫操刀的北大才子陆步轩;卖糖葫芦的北大医学院学生武小峰;南京街头行乞的热能博士陈某

《华商报》报道了一个38岁的北大中文系毕业生陆步轩以卖肉为生的消息。陆步轩1989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后,被分配到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,企业垮后,他搞过装修,开过小商店。2000年起,陆步轩租房开起了肉店,文弱书生操起了切肉刀。

北大才子陆步轩,几度沉浮后要靠卖肉为生。在凤凰台做节目的时候,他颇为自豪的说自己能够“一刀下去,刚好一斤”,即便拥有如此“神乎其乎的刀法”,人们仍旧开始了窃窃私语,使它最终演变成一道媒体的盛宴。今天,一个叫做武小峰的人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,同样是北大学子的他,毕业后待业在家卖起了糖葫芦……

在传统评价过程中,只有少数所谓“优秀者”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,而大多数人成了失败者。根据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》的基本精神,新课程改革的_理念是: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,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状况,强调要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。因此,我们的愿望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,都能自信的说出“我能行”!

刘坚说,开展新课程实验,就是不能再重复“中国教育培养失败者”的悲剧。目前,中学生中考落榜,高考落榜,即使大学毕业生,由于外语成绩差或专业成绩不好落榜研究生考试,都普遍存在灰暗的心态。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成功学生,学生高中毕业会自信地说:“我有了面对这个复杂社会的能力。”大学毕业后会更有信心地说:“我有了更强的能力应付这个多变的社会了!”

(二)评价内容单一:过分注重学业成绩,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;

受高考制度的影响,受纸笔等考试形式的影响,现行的课程评价过多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和技能,对学生的学习能力,实践能力,创新精神,心理素质以及情绪、态度和习惯往往忽视。

案例一:26年前最耀眼的少年班神童今归何处

谢彦波、宁铂、干政:我只想做普通人,那些年我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,”神童”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。

案例二:学生的错误还是评价的悲哀?

生活自理能力太差,17岁硕博连读神童退学的启示

华容县“神童”魏永康17岁考入中科院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,3年后因生活不能自理、知识结构不健全等原因被中科院劝退。

在魏永康的成长过程中,他的童年生活除了学习还是学习,没有伙伴,没有课外书,也没有玩具. 在他家的墙壁上写着这样一行字: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.母亲只给了魏永康一个目标-----学习课本参加考试,没有告诉他读这么多书是为什么.

据报道,魏永康在读高三的时候,还需要妈妈给他喂饭,这是很不正常的。孩子成长的指标应该是丰富的,学习只是重要的一方面。身体健康、有一定情商、道德良好的孩子,将来才能被社会所接纳。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,这种成长无疑是畸形的。

案例三:近年来,大学生自杀的案例屡见报端,让人扼腕叹息。请看下面的一条条标题:

l 他说自杀那么傻,36岁博士后自杀

l 华南农业大学一周内发生四起学生跳楼事件

l 中科院博士生跳楼身亡父母公布其遗书警示后人

l 毕业才两月工作压力太大 27岁药学硕士服药自杀

l 女研究生撞列车欲自杀因为专业竞争压力大

l ……

案例四:“浙大第一愤青教授”:教育究竟为谁服务?

浙江大学一个礼堂里座无虚席,许多学生挤在过道里,听一名男子演讲。他个子不高,但_宏亮,不时挥舞双臂:“我们系里有一个女同学,一天到晚没有笑脸,就是为了得到高分数、得到高额奖学金,我很痛心!我和她说,你这是在用青春换荣誉、争光环,你今后的心灵是要受创伤的!我希望她不要看重明年从第一名掉到第二名,后年从第二名掉到第三名。我这个老师当得怪吧?我不是要求她往上走,而是往下走,但我这是在救她!”

“中国的教育有太多误区。考进浙大的学生,大多是高分考生;也许,分数越高,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,三分之二已经‘精神残缺’。”

“中国的孩子,从幼儿园开始就被教着想当干部,要‘管’别人,要向老师‘揭发’同学上课没认真听讲。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什么样?!”

演讲者叫郑强,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、博士生导师,2001年_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。

采访中郑强感慨:“我们现在的教育,太注重形式,不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,这太可怕了。什么是素质教育?有人说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;有人说会外语、会电脑、会钢琴就是素质教育;我说不是,只有诚实做人、诚实做事,才是走遍天下都不怕。如果再不反省我们的教育,毁掉的不是一代人。”

(三)评价标准单一:过分强调统一标准,忽视个体差异

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以一定的标准,甚至僵硬的模框去对待千差万别的个性。老师和家长总是充满责任心地对与标准和模框相左的个性实施教化,在这种教化的过程中,多少丰富多彩的个性被修理成千人一面,多少个性在“温柔的麻醉”中死去,或被粗暴地扼杀。

案例一: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

在哈佛大学350年校庆上,有人问校长,哈佛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?校长回答说,最值得自豪的,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和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,而是给予每位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,让每块金子都闪闪发光.

案例二:“偏颇的” 评价

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之于校门外

爱因斯坦被老师讥笑为”笨蛋”

牛顿小时候是校长经常提到的成绩不好的学生

丘吉尔其父亲担心将来连谋生的能力也没有

比尔.盖次大学肄业

拿破仑读小学时教师和家长都认为没有出息

英国首相梅杰16岁辍学,高中没有毕业

……

多数个性独特的孩子很可能是奇才。老师和家长不能仅仅看重分数,而是要特别善于看到孩子的个性特点。要明了这样一个普通的道理,只要孩子不是白痴或傻瓜,只要发现和培养得当,他一定会在某方面有所发展。孩子除了在应试教育或升学主义之路外,还有许多可以发展的领域。孩子的发展为什么一定要吊死在升学的树上呢?

案例四:年少痴狂:不上北大 ……(未完,全文共21971字,当前仅显示3952字,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。)

政府信息公开

发展性评价促进初中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(新).do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