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宁县: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
罗坪镇长水村秀美乡村远眺
武宁县位于庐山西麓赣之西北,是湘鄂赣三省边陲要冲。自然环境,得天独厚,境内两山夹一水,幕阜、九岭两山南北对峙,扼守苍穹,八百里修江波澜不兴,逶逸如带。近年来,该县深入学习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认真贯彻全省美丽宜居试点县建设座谈会议精神,按照“全域规划建设、全面管理维护、全县发展经济、全民共树新风、全力组织推进”工作要求,紧扣美丽宜居示范县“八带头”建设内容,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、“连线成片”试点示范、乡村治理固本培元、村庄长效管护“四大”工程,全力推进巩固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。
该县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统领,以新农村建设为主抓手,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,取得良好成效。
官莲乡东山村湖畔观景台
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
全面完成178个行政村村庄清洁行动,完成91%宜居村庄新农村建设,农村户用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2.96%,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升,行政村覆盖率达50.56%,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%以上。先后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、全省最干净县、全省首批美丽宜居示范县、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、全省第三批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县、全省“五定包干”村庄环境长效管护考评第一等荣誉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。
东山村庐山西海游步道
连线成片”形成示范
高标准打造了2条道美丽风景线、2个美丽宜居乡镇、20个美丽示范村庄和2000户美丽农户庭院。实现村庄整治串点成线,产业发展连线成片。2019年新农村建设促进会捐款捐物达836万元。
东山村荷塘掩映村庄
农村集体经济长足发展
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盘活农村闲置资产,发展村有经济,实现“空壳村”全面消除。健全完善自治、德治、法治“三治结合”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,建立了“公德银行+公德超市”20家,乡村治理形成示范。
美丽乡村休闲游红豆杉乐园
乡村产业助推乡村振兴——龙虾基地
长效管护机制更加健全
贯彻落实“五定包干”工作要求,进一步完善“七员合一”农村生态管护员制度,形成管理更规范、职责更明确、制度更健全的长效管护机制。
村间旅游文化产品长廊
棉花山村“天天惦记”民宿部落
加强领导强保障
高度重视。该县上下始终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保护绿水青山的第一抓手,把建设秀美乡村,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作为打通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生态价值转换的重要途径,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、亲自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,多次研究调度相关工作,形成全县上下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。
细化方案。制定下发了《武宁县美丽宜居试点县建设工作方案》《武宁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(2018-2020)行动实施方案》《武宁县深入学习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》《武宁县2019年环庐山西海及修河岸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方案》等系列工作方案,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、时间要求、部门职责。
强化资金保障。按照省市要求,在新农村建设、农村环境整治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、农村厕所革命、垃圾治理等方面共投入1.78亿元,其中县财政配套1.03亿元,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。
加强督查考核。县委县政府将新农村建设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工作纳入乡镇高质量发展考核,以明察加暗访形式,采取月调度、季督查、半年考核、年终考评方式,督导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快速推进。
村间清清水系
长山村悦山居客栈
整治环境促提升
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。以“四清二改一管护”为主要内容,对生活垃圾、乱堆乱放、乱搭乱建等进行集中整治。目前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数量 13888吨(其中清理垃圾死角1120吨),清理村内水塘数量645口,清理村内沟渠数量663公里,清理村内淤泥数量1102吨,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数量587吨,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数量29350人次,清理残垣断壁3712处。
垃圾分类收集
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。严格按照“户分类,村收集,乡镇转运,县处理”模式处理垃圾,全县183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治理,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95%以上。
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。积极争取中央环境整治资金2100万元,以环庐山西海岸线及修河岸线为重点,完成120个村庄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建设,项目涉及乡镇20个,村庄120个,受益农村人口 5.5万人,实现环庐山西海岸线及修河岸线村庄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。截止目前,全县共有9个乡镇集镇和132村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,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升。
村间卫生公厕建设
全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。在抓好新村点改厕的同时,重点在美丽宜居试点乡镇和其他乡镇19个行政村实施“厕所革命”整村推进,今年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139座,累计完成农户无害化改厕57304户,全县农村户用无害化厕所普及率92.96%。
精致建设成示范
截止到2020年,全县共完成1704个新村点建设任务,占总目标91%。今年新启动257个村点建设,可实现25户以上宜居村庄新农村建设全覆盖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,贯彻落实“四精”理念,作好精美文章。聘请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,对美丽宜居试点县建设,和“幕阜风情”“九岭风光”两条风景线、美丽宜居示范村进行高标准规划,努力实现“一村一景”、“一村一韵”。
村间美丽庭院建设
西海天子岭民宿
以两条风景线建设为中心,以美丽示范庭院为切入点,大力实施洁化、美化、绿化、彩化“四化”工程,成功打造全长110公里的“幕阜风情”和“九岭风光”两条美丽示范风景线,沿线村庄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,并统筹安排20个美丽示范村庄、30个景观节点和2000户美丽示范庭院,通过“串点成线”打造出美丽乡村建设的“升级版”。
长水村农家乐
生态管护建机制
整治只是手段,长效管护是根本,美丽宜居才是目的。
开展村庄分类摸底。综合参考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、农村环境整治情况、村庄自身面貌、地理环境等多因素相结合,对全县183个行政村1995个自然村进行分类,其中一类村庄418个,二类村庄848个,三类村庄729个.
实施“七员合一”生态管护员制度。针对保洁员、养路员、护林员等一些公益岗位职责分散,工作量不大,工资待遇偏低等弊端,该县创新思路,提出建立农村生态管护员制度。即:整合保洁员、养路员、护林员、村庄护绿员、河道巡查员、建房监督员、村庄事务管理员等七项职责为一体,设立农村生态管护员。以乡镇为主体,定岗定责,向社会公开招聘生态管护员,实施网格化管理,对辖区内生态环境进行巡查、监管、维护、保洁,实现“卫生有人保、山林有人管、河道有人查、公路有人养、村庄有人护、建房有人巡、村庄事务有人理”的根本目标。
东山村绿里生态产业园
村间环保小屋
开展信息化试点建设。切实解决村庄环境“重建轻管”问题,走出一条农村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新路径。投入2000万元,运用“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5G、AI”等先进技术,率先建成投入使用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“万村码上通”5G+长效管护平台,该平台由武宁概况、研判分析、垃圾处理、污水处理、智慧厕所、村容村貌、长效管护7大块构成,初步实现了农村管理精细化、群众上报便捷化、问题处理及时化和长效管护科学化。
运用“5G+''手段长效管护人居环境